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0-16 10:36:13
香文化同诗歌一样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端午必佩香囊。而香囊则是香文化这首物化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。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有佩戴香囊的习俗。
从文献记载来看,早在商周时期就流行佩戴香囊了,当时叫“容臭【xiù】”。
《礼记•内则》记载:“男女未冠笄者,咸盥、漱、栉、縰、拂髦、总角、衿缨, 皆佩容臭。”
容臭最早的意义是“洁身自好,以敬长辈”,体现中华民族“孝”的美德。东汉郑玄有注:“容臭,香物也。以缨佩之,为迫尊者,给小使也。”意思是说未成年小辈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。
以香囊比喻美好品质是从屈原开始的。《离骚》用反复用香草象征高洁的品质以自喻,出现的香草就有二十来种,如江离、申椒、菌桂、秋兰、木兰等。除了自喻品质之外,有的还用来借比为君主。
《离骚》开篇: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……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”在叙述自己的身世之后,开始写自己: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”
屈原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,把秋兰作为佩,其实是比喻自己博采众善,言己修身而洁身自好。
接着,屈原又担心岁月过去得快,所以经常勤勉工作,常怕岁月不等待,自己会早起登山采集芳香久固的植物,这里选取的木兰、宿莽都是坚固耐久的植物,木兰去皮不死,宿莽入冬不死,用香草来表达自己精勤修德,所行忠善。
除了表达诗人高尚纯洁的品格之外,屈原还用某些香草借指为君主,实际上是用君主指代“祖国”。鲁迅先生有一首诗《自题小像》:
灵台无计逃神矢,风雨如磐暗故园。
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。
其中的“荃”就出自《离骚》“荃不察余之衷情兮”,借喻祖国人民。
香文化源远流长,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,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的传承沿袭和发展变化。
汉魏时期,“香囊”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了。这时香囊有了爱情的含义。汉末诗人繁钦有一首乐府诗《定情诗》传世。
这首诗很长,有32行,300多字。其中第8行 “何以致叩叩?香囊系肘后。”明确指明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、藏于袖中佩戴的,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,形成了袖底生香既含蓄又充满诱惑的魅力。(颂明偏爱此诗,特附录于后以飨读者)
香囊的寓意从最初的孝敬,丰富发展到了象征高洁品质,又发展到爱情的寓意;到了唐代以后,则与身份、地位、富贵以及实用结合在一起了。
唐代的香囊做工精致,而且出现了金银材质制作的香囊。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女都会将它佩戴在身上,悬挂车辇之上,作为身份的标志。金银制的香囊不仅具备了传统香囊的功能,还能够结合熏香炉燃烧香料。唐朝香囊标志着香囊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与熏香结合的新阶段,体现出了更多的实用功能。
白居易有句:“拂胸轻粉絮,暖手小香囊”,即把一个小香球系在袖口内,吊在腕下,时时有缕缕芬香从罗袖掩笼的皓腕处偷弥悄溢,旖旎撩人,这样的香囊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暖手炉。
唐代佛教已经从印度传入中国,熏香习俗也随之普及。香囊又与熏香结合使香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了。
唐代的熏香器非常奢华,不但有金银制品,在设计和审美上也颇具世俗的情趣。
到了宋代,宫廷以及权贵之家也普遍被使用。香料除了用于入药或者拜佛之外,熏香及香囊蔚然成风。香料消费大增,需要大量进口。香料除部分入药和礼佛外,主要供宫廷、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之消耗。当时官员讲求上朝衣著带有香气。
欧阳修《归田录》中记载,官员有每晨必先熏衣两炉,取足浓香气味,然后上朝者。
《陆游集•放翁遗稿卷上•焚香赋》亦有“参佛龛之夜供,异朝衣之晨熏”之语,可见其俗至南宋时犹存。
皇帝亦常以香料赐给臣僚,如庆历二年仁宗曾以银匣乳香一小盒赐给任官青州之欧阳修,。欧阳修《年谱》特记其事,视为殊荣。
对于比前面的朝代,明清时期的熏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。香囊种类更加繁多,材质上也多种多样。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有随身携带香囊的习俗。《红楼梦》中多次提到香囊的使用,明代的李时珍在他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有香囊治病的记载。
清朝的香囊种类非常繁多,而金制的香囊多为镂空状,佩戴在腰间。金镂花嵌松石翠片香囊就是镂空设计的,上面有花瓣的装饰,香囊的上下都有丝绳和红色珊瑚珠子修饰。
由于明清以后,政府实行闭关政策,所以海外流入的香料没有唐朝时期多,所以用于燃香的香薰逐渐退出了舞台,取而随身携带香料或花瓣的丝布质香囊更加普及。香囊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更加丰富。大致包括了美好祝福、驱虫避瘟、驱邪避灾、情感表达、身份标识、文化艺术、醒脑益智、医疗保健等方面。
由于明清时期用香进一步民间化,对香料的总体需求量更大,但明清两朝的国策是闭关锁国,特别是明代开始的禁海令,禁绝海外贸易,海外的香料输入十分有限,香料短缺而需求量巨大的现实,刺激了国内的香料种植则繁荣起来。
香料大多产于我国热带地区,两广、海南是主产区。例如国产沉香,即白木香(土沉香),在东莞大量种植,故又称为“莞香”,其中的极品称“女儿香”。冒襄《影梅庵忆语》中说:“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,盖土人拣香,皆用少女。女子先藏最佳大块,暗易油粉。”
莞香转运集散于香港岛的一个港口,香港因此而得名。
其他的香料也在南方大量种植,由于沉香、檀香、麝香等贵重难得,所以香方中更多使用日常香料,成本低而适合日常生活。
旺盛的用香需求使海外香料不可能完全禁绝。郑和下西洋,足迹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,因为要传达皇帝的“怀柔远人”,在贸易上是“厚往薄来”,带动了许多小国来中国朝贡,贡品主要是香料。在与各国的文化贸易交往中,香文化随之极大发展起来。明人周嘉胄所著《香乘》,集明代以前香文化的大成。香文化的发展普及促进制香工业尤其是香炉的制造业发发展。明清香炉造型美观,材质多样,有铜、瓷、玉、珐琅等,式样以仿古为主。明代最出名的香炉是“宣德炉”,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之后又一骄人的铜器精品。
【附录】
《定情诗》
汉·繁钦
我出东门游,邂逅承清尘。
思君即幽房,侍寝执衣巾。
时无桑中契,迫此路侧人。
我既媚君姿,君亦悦我颜。
何以致拳拳?绾臂双金环。
何以道殷勤?约指一双银。
何以致区区?耳中双明珠。
何以致叩叩?香囊系肘后。
何以致契阔?绕腕双跳脱。
何以结恩情?美玉缀罗缨。
何以结中心?素缕连双针。
何以结相于?金薄画搔头。
何以慰别离?耳后玳瑁钗。
何以答欢忻?纨素三条裙。
何以结愁悲?白绢双中衣。
与我期何所?乃期东山隅。
日旰兮不来,谷风吹我襦。
远望无所见,涕泣起踟蹰。
与我期何所?乃期山南阳。
日中兮不来,飘风吹我裳。
逍遥莫谁睹,望君愁我肠。
与我期何所?乃期西山隅。
日夕兮不来,踯躅长叹息。
远望凉风至,俯仰正衣服。
与我期何所?乃期山北岑。
日暮兮不来,凄风吹我襟。
望君不能坐,悲苦愁我心。
爱身以何为,惜我华色时。
中情既款款,然后克密期。
褰衣蹑茂草,谓君不我欺。
厕此丑陋质,徙倚无所之。
自伤失所欲,泪下如连丝。
【白话译文】
我从东门出去游玩,不经意间得亲足下的尘土。
盼望郎君来到我闺房,我愿意在你入室就寝时在一旁手持衣巾。
我本来没有桑中的约会,只是路人般偶然的亲近。
我既爱慕郎君的风姿,郎君也喜欢我的容颜。
用什么表达我的眷恋之意呢?缠绕在我臂上的一双金环。
用什么表达我对你的殷勤?套在我指上的一双银戒指。
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?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。
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?系在我肘后的香囊。
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?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。
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感情呢?缀有罗缨的佩玉。
用什么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呢?用白色的丝绒双针缝贯。
用什么表达我们的交好呢?用金箔装饰的搔头。
用什么慰藉我们的别离之情呢?用我耳后的玳瑁钗。
用什么报答你对我的欢悦呢?用有三条绦丝带的衣袍。
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悲愁呢?用缝在内衣里的白绢。
和我期约在哪里?就约定相会在东山的一个角落里。
太阳都落山了你还没有来,谷风吹动着我的短襦。
远远望去还看不到你,含泪地站起来久立。
和我期约在哪里?就约定在山南相见。
从清晨等到中午你还没有来,飘风吹动着我的衣裳。
逍遥的日子从没见过,盼望郎君的日子使我愁肠。
和我期约在哪里?就相约在西山之侧。
到日暮仍然看不到你的身影,我不禁踯躅叹息。
远望阵阵凉风已袭至,俯仰之间就要加衣服。
和我期约在哪里?就相约在山北的一个小丘上。
你又一次没来,只有凄风吹动着我的衣裳。
每次盼望等待,我坐立不安,悲苦愁凄了我的心。
你爱我的目的是什么?只是爱我年华正好时。
内心已流露出款款的情意,然后才定下约期。
我挽起衣服在花草间踟蹰,告诉自己你是不会欺骗我的。
如今我容颜已变得丑陋,伤心地独自徘徊不知应到哪里去。
只为失去了想要的爱情而悲伤,不禁泪下如雨泣涕不已。